中国

绿色守望者


UBC国际新闻报道项目(IRP)出品

向下滑动 开始精彩内容
引言 | BY JIMMY THOMSON

广东省茂名市数千市民上街游行示威,抗议政府建设PX(芳烃)化工项目。游行示威通过社交媒体广泛传播,持续发酵。最终,抗议民众赢得了此次与茂名市政府的对峙。

这场胜利来之不易,不少示威者遭到了警方逮捕。有人声称警民冲突造成了流血事件,但被当局否认。然而,此次抗议颇有成效。这已经是中国环保人士第五次成功地让政府PX(芳烃)项目流产。基于民众环保意识的觉醒,预计中国的环保示威活动将保持29%的年增幅。

在西方国家,环保主义往往是同"公民不服从"和 "反体制"思想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很难想象在专制政权统治下的中国,会允许类似事件的发生。毕竟,中国政府限制人权、打压民主人士人尽皆知,那么为何环保主义者却畅行无阻、一路绿灯呢?

事实上,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了环境形势严峻。2014年3月,中国总理李克强正式向环境污染"宣战",承诺将采取节能措施,关闭排污严重的工厂。同时,经历了数年的修订,中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环境保护法修订案》。修订后的环保法设立了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明确了政府的监管职责,并加大了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法律制裁,情节严重者可能面临行政拘留。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中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无人能敌。"中国奇迹" 主要体现在内需的爆炸性增长,尤其是电视,智能手机和汽车等消费品。如今,中国的机动车保有量高达2.4亿辆,仅2012年全年新增的汽车数量比2000年全中国拥有的汽车数量还要多。

这般"魔鬼交易"换来的经济高速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全世界的媒体几乎每天都在报道中国的环境污染,而中国国家形象也深受其害 ——糟糕的空气质量让其雪上加霜。由于考虑到环境污染对孩子健康的威胁,部分北京市民想要远离家乡、远离祖国。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足够的财力支撑此次"大逃亡"。

中国正面临众多考验——如何整治水污染,土壤污染,堆积成山的垃圾以及渐渐消失的生物多样性。正是如此,中国被视为经济高速发展和全球化弊端的"代言人"。2020年,中国的中产阶级将持续壮大,新增三亿人口,从而加剧环境污染。

关于中国的环境现状,人们心知肚明。然而为缓解中国环境危机的所采取的各项举措,却并没有引起中国的工薪阶层,尤其是年轻白领的关注。事实上,当被问及中国环保现状,参与此次项目的记者的家人和朋友们几乎都回答: "中国有环保吗?"。

这篇系列报道讲述了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这一代人的故事,他们中的少数人积极采取措施,试图改变中国的环保事业,坚决不做环境"难民"。

野生动物摄影师吴元奇曾说过:"我们这一代人赶上了改革开放,我们出国旅游,通过互联网了解其他国家。我们一直受到其他国家环保理念的影响,我们想要告诉这个世界我们的追求是什么,我们的想法是什么以及我们的政府做错了什么。"


"在中国,如果你立志成为一名自然环境摄影师,你必须和时间赛跑,因为物种灭绝的速度实在是令人望尘莫及。" -- 奚志农

请向下滚动,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由 Umbreen Butt 报道
补充报道 姚咏林

滇金丝猴在中国家喻户晓,然而在海外的知名度却远远不及中国国宝熊猫。奚志农作为中国著名的野生动物摄影师,将鲜为人知的滇金丝猴展现在世界面前,用影像的力量唤醒了中国人民的环保意识。目前,他正在"中国野生动物摄影训练营"培养年轻一代的摄影师,吸纳、团结更多新鲜血液参与野生动物摄影和保护。

尽管中国的濒危动物,如大熊猫,大多生活在受到法律保护的自然保护区;但是,绝大部分资源丰富的自然保护区却面临诸多挑战:修建公路、大坝,偷猎活动猖獗以及过度采伐森林的行为屡见不鲜。据统计,中国三分之一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缺乏资金支持。

云南省虽然只占中国国土面积的4%,却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最集中的地区,其物种总数接近中国的一半以上,素有"动植物王国"之称。然而,云南的绝大部分自然保护区却呈现"碎片化":德钦县的一家国营采矿厂就建在了白马山自然保护区的附近,而Jacky Poon的团队正在那里拍摄、记录滇金丝猴。

中国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政府出资,并从1978年的34个发展到2013年的407个,其目的在于加大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力度。数据表明,中国自然保护区的总面积占中国国土的15%。虽然中国政府明令禁止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实施偷猎、捕鱼和伐木等违法行为,但执法力度远远不够。


中国自然保护区


尽管中国的自然保护区在数量上大幅增加,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皮书的评估中,中国仍有1,000个动植物种受到威胁,占中国物种总数的五分之一;其中,分布在云南省的原始森林里有30种。

对奚志农来说,通过影像来记录和保护濒危生态系统刻不容缓。"在中国,如果你立志成为一名自然环境摄影师,你必须和时间赛跑,因为物种灭绝的速度实在是令人望尘莫及。"他说。

由于民众环保意识的觉醒,云南成为了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之一。生态旅游为中国人民逃离环境污染、城市高速发展的生存压力提供了新的可能。

从上海远道而来的Chang Bin,希望能在云南旅游的两天行程中一睹滇金丝猴的风采。"中国的新生代大都出生在城市,而且可能一辈子也呆在城市," 他说,"他们可能永远都不会了解到保护自然的重要性,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加强环保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尤为重要。"

Poon的团队致力于通过宣传他们的纪录片,来引起人们对于野生环境保护的关注。

食品安全丑闻


"因食用不安全食品而患病的潜伏期很长,这直接导致了当人们被查出患有癌症时,根本不知道是由什么引发的。" -- 吴恒

请向下滚动,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由 Jimmy Thomson 报道
补充报道 杨小清

近年来,由于中国食品安全事件在全球范围内一再发生,导致人们害怕食用"中国制造"的食物。在中国,已经有成千上万的消费者因为食用不安全食品而患病。病从口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担心自己食用的产品会对健康有害。

当吴恒知道自己每天都光顾的小吃店用牛肉膏制假牛肉后,28岁的他成为了一名食品安全斗士。

当时,吴恒还只是一名复旦大学地理专业的研究生,但他已经意识到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性:我绝对不是唯一的受害者。中国的公众只是从媒体零星的报道中获取有关食品安全的信息,而这种不确定性直接导致谣言恣意横飞。当时的中国极度缺乏一个可信度高的资源整合平台,因为人们对于中国食品的信任已经消失殆尽。在这个平台里,民众可以获取准确的、详细的食品安全信息。

就这样,吴恒单枪匹马创办了网站"掷出窗外"。在上线当天,网站因为两小时内出现25,000多人次的超负荷流量而一度瘫痪。据悉,网站成立数月以来,资料库已收录了全国有明确来源的、近3,000条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事件。

中国食品安全事件包括2008年震惊中外的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中国大批婴幼儿因食用了含有三聚氰胺的毒奶粉,导致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受杀虫剂污染的蔬菜仍进入市场正常出售以及餐饮业骇人听闻的地沟油。

一系列的食品安全问题在中国引起轩然大波,中国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显著提高。根据皮尤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显示,从2008年至2012年间,中国社会对食品安全重视程度提高了两倍。尽管中国政府出台政策,加大打击食品安全犯罪的力度,并建立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但吴恒并没有觉得中国食品安全状况有任何改善。

"我收集了这么多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信息,却发现人们已经习惯于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之中了,"吴恒说,"一开始,人们会震惊,会愤怒;但久而久之,食品安全并没有得到改善,人们也就习惯了。说实话,我现在都已经无所谓了。"

吴恒建立"掷出窗外"的初衷是提升食品安全信息的透明度,如今他却担心这个网站反而会让人们麻木。毕竟,人们因食用不安全食品而患病的潜伏期很长。

"食用不安全食品对健康的影响是慢性的",他说,"现在看起来可能一切正常,但也许二三十年后很多人会生病,甚至患上癌症。而且,即使你得了癌症,你也不知道病因是什么。"

现如今,普通中国家庭往往面临着这样的选择:要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继续食用可能已经遭到污染的食物,要么大幅增加在"食"方面的花销——买进口或有机食品。很显然,这对于中国的政府官员和富裕家庭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中国政府虽已着手打击为了谋取私利而忽视食品安全的供应商。但眼下,环境污染才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真凶"。根治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方法,远远没有那么简单。

中国农业的迅速增长是建立在大量的化学投入——化肥和杀虫剂上,而这给中国的耕地造成了无以复加的压力。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生产国和消费国,但这只是造成食品安全问题其中的一小环。从事工矿业的企业,对周围的土壤造成铅、镉、铬、水银等重金属污染,以及杀虫剂和持续性有机污染。上述种种才是造成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主因。各种污染物被庄稼吸收,并被人们食用、消化,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神经系统错乱,骨质疏松,甚至是癌症——而这完全取决于污染物的种类、来源以及浓度。


中国耕地


2007年,中国农业部和统计局开展了全国土地调查,这项调查在2009年结束。2013年12月,在调查结束5年后,中国政府才公布了部分调查结果。报告表明中国土壤污染现状,却拒绝透露更多数据,因为这些数据涉及 "国家机密"。根据调查结果,人类仅是食用受到铅、镉污染的土壤或蔬果,会折寿九到十年。

在中国,由于受污染程度较深,大约33,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已经不能耕种。尽管大量仍在耕种的耕地受污染程度较轻,其农产品依然存在安全隐患。

在中国,食品安全问题人尽皆知,但不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买得起进口或有机食品——尽管他们知道这些食品更安全、更健康。毕竟,超市里的进口或有机食品的价格比普通产品高出近十倍。

吴恒每天都会去上海的一个农贸市场购买食材。那里的食物很有可能已经受到污染,他心知肚明,但他没有其他选择。因为,那里的一把蔬菜只要几块钱。

"中国的超市只卖两种食物:一种是有机的,另一种是你买得起的。"吴恒说。

跟大部分中国人一样,吴恒冒着"生命危险",依然在农贸市场买菜。

在中国,并不是所有的有机食品都在超市出售,这一点和许多西方国家相似。过去几十年间,北京郊外的一处农场专门种植安全有机食物,特供给中国共产党高层。现今,这个农场已经不再"神秘",普通老百姓也可以前去采购。尽管这般小心翼翼,消费者仍不能保证自己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全身而退。

"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 吴恒说, "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都会影响食品安全。比方说,一个农民在已经被污染的土壤种植水稻,那么种出来的米肯定也被污染了。"

放心食品


"食用健康安全的食品是一项基本人权。在中国,大部分人都没有这项权利,所以我们要奋起反抗。" -- 李明玖

请向下滚动,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由 Katelyn Verstraten 报道
补充报道 杨小清

王成的面包车在成都市如迷宫般的街道上穿梭,车厢里满载一袋袋蔬菜,包装袋上还有手写的标签,整个车厢都散发着香菜和芹菜的清香。这些蔬菜并非寻常产品,而是"无农药,无化肥,无添加"的"三无产品"。

张女士早已在家门口等候,她从2010年起就是王成的忠实客户。张女士的儿子出生不久,中国便发生了"毒奶粉"事件。 因食用掺入三聚氰胺的奶粉而住院治疗的婴儿接近50,000名,死亡12例。

张女士没有向现实低头。在听说了王成是用"以前"的办法种菜后,张女士就成为了他的忠实客户。

"我相信王成他家蔬菜的品质," 她边说边笑着接过一大袋青菜,"他家蔬菜不仅新鲜,价格还公道。我可不能鸡蛋里挑骨头了。"

每两周,王成都要从自家的菜地里采摘蔬菜,并驱车前往距离安龙村40公里的成都,给城里的家庭客户送菜。安龙村大力推广乡村生态项目,参与有机农业种植计划的农户总共有9户,而王成就是其中一户。这些农户尝试回归传统耕种,不使用农药、化肥,为成都市200多户家庭提供放心有机食品。

Chengdu map

和中国大多数农民一样,王成一开始种田的时候也用杀虫剂。但他没有想到的是,种出来的庄稼反而加剧了他母亲的风湿病。同时,王成种地挣的钱完全无法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而他也早已萌生了去城里打工的念头。

然而,成都市一家非政府组织——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以下简称"河流会")的出现,改变了王成的命运。

2005年,由河流会组织主导的安龙村生态实验项目启动,目的在于减少对府南河的农业污染排放。2006年,河流会动员安龙村3000农户实施"零添加"的有机农业。

王成是第一批参与转型的安龙村农户。

"当[河流会]来推广有机农业的时候,我就很想试试," 王成说。 "我其实打心眼里舍不得我的地。"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消费国,而且杀虫剂滥用现象十分普遍。

"有些农民在种地的时候过度依赖杀虫剂," 王成说, "大家买菜都喜欢买品相好的,就是长得绿油油的。但实际上,卖相差的菜相对来说更健康,因为它们没有用到杀虫剂。"

在中国,假冒伪劣产品屡见不鲜,有机食品也毫不例外。2011年发生的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表明,许多商户伪造假的"有机"证来经营。王成为了降低成本,并没有去申请"有机"认证。

这几年,王成通过有机蔬菜挣的钱买了这辆送货车。面包车里整齐地摆放了一排王成自制的辣椒酱,这些都是送给老客户的礼物。

在中国,运送农产品必须申请专门的许可证,否则是违法的。但由于申请许可证的费用过高,王成想了一个办法来应对政府的检查:运货时用木板把菜盖住。

对王成来说,种地远远没有送货辛苦。早上八点,人们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然而,凌晨三点天还没亮的时候,王成就已经装好货,开车往城里走。在送货的这一天,王成至少得开13个小时的车。他自己也明白,这样一家家送货效率很低,但总比以前好:早在2006年王成还没有买车的时候,他只能将装好的一袋袋蔬菜扛到大巴车,坐车到城里再把菜送到每家每户。

"有机农业其实没有想象中利润那么高。" 王成说。除开成本,他一年的收入大约为80,000元。这个收入足够他维持生计。更重要的是,自自产自销的有机食品保证他和他的家人远离化肥。

"我们跟大公司不同,我们挣得不多," 王成说,"但养家是够了。"

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的目标之一就是通过有机农业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并且由消费者和农民共同实现食品安全保障和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性。

25岁的李明玖已经在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工作了两年。他为安龙村的有机农户联系订单,解决农民的粮食、蔬菜销路。李明玖在美国完成环境工程的学业后,前往欧洲游历,并在法国南部的有机农场工作了一段时间。

"我的经历告诉我,食物可以非常直接的影响着一个社区的生活质量," 他兴奋地说,"当我回国时,我搜索了'有机农场' 和 '成都' 这两个关键词,了解到了安龙村的生态农业项目,所以我就来这边工作了。"

李明玖的决定让他的父母感到震惊。他们本希望他能够在大城市里找一个体面的工作,然后结婚生子,承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

"中国所面临的不仅仅是食品安全危机," 李明玖说, "还有粮食安全问题。"

"城市化速度加快,到处都在大兴土木," 李明玖说。 "肥沃的农业用地被用作房地产开发,那么谁来种地养活我们?如今,中国是粮食净进口国;而在过去,我们国家也曾是粮食净出口国。"

2013年9月,中国在乌克兰购买了300万公顷农田用地 —— 相当于乌克兰国土的二十分之一,此举是为了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目前,中国消费了全球20%的粮食,而其中只有9%是自给自足的。

为迎合中国民众对于健康食品的需求,大批有机农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李明玖说。尽管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切的数据,他坚信有机食品的需求和产量将持续增长。

尽管困难重重,李明玖坚信有机农场是解决中国食品、粮食安全问题的有效出路——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方法。

"为什么不乐观一些呢?" 他表情严肃,"一切皆有可能。"

垃圾之困


"每当看到自己家乡污染严重、垃圾遍地时,我就想问:'为什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 -- 摄影师王久良

请向下滚动,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由 Allison Griner 和 Carlos Tello 联合报道
补充报道 林晓红

2010年,32岁的王久良通过自己拍摄的纪录片——《垃圾围城》,向我们呈现了垃圾包围北京的严重态势。

大学毕业后,王久良回到了家乡——山东安丘,想拍摄一组家乡风土人情的摄影作品。由于学业和工作的原因,很少有时间回家的他,对家乡的记忆都停留在年幼时的嬉戏玩耍。然而,他的愿望被现实击得粉碎。 "记忆中所有美好的东西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漫山遍野的垃圾。我绝不能接受我的家乡变成这样。" 王久良说。

回到北京后,家乡的剧变促使王久良将目光关注到垃圾上,并决定在北京寻找垃圾的踪迹。他注意到,每天早上垃圾车都会从他居住的小区呼啸而过。由此,他心生一计:跟着垃圾车的运输路线,看看它们到底去哪。而这一跟,让他几乎走遍了北京周边所有的垃圾场,也为他拍摄《垃圾围城》积累了素材。

王久良发现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垃圾场,更是垃圾场背后中国政府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之理垃圾的困境。他还发现几乎所有的垃圾袋里都装着生活垃圾,而这正是中国中产阶级日益壮大的现象之一。

王久良的追踪让他发现了一个更加触目惊心的事实:进口的"洋垃圾"横行中国。"中国不仅仅是'世界工厂',还是'全球垃圾处理厂'。" 他说。

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包括加拿大在内,将垃圾运往亚洲处理,而中国成为这些国家的首选。2012年,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垃圾废品交易额就高达95亿美元。装饰在圣诞树上的彩灯、用旧的领带等各式各样的垃圾都远渡重洋,送往中国的码头——在那里,中国的商人会回收它们,经过重新加工,再流向市场。

事情远非这么简单,并不是所有进口的"洋垃圾"都可以回收再利用。虽没有确切的数据,但每年通过走私流入中国的剧毒"洋垃圾"数量巨大。中国自身的垃圾处理能力已经饱和,所以这些走私的毒垃圾的处理方法大多为就地掩埋。

由于人口基数大,中国是全球最大垃圾制造国,然而其人均制造垃圾量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


中国垃圾污染


《垃圾围城》记录了北京周边的500多座非法垃圾场,将北京城已经被垃圾场包围的真实情况呈现在人们眼前。王久良第一次骑着摩托车去追踪,顺着垃圾的运输路线,他来到了朝阳区高安屯垃圾填埋场。和北京其他的垃圾场一样,高安屯垃圾填埋场早已是超负荷运作,这也直接导致非法垃圾处理场肆意横生。

由于没有政府的监管,这些非法垃圾场对任何垃圾都"照单全收",包括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污水。用王久良的话来说,"污水里最脏、最难处理的污泥,随便一堆,脏东西又回到环境里了"。

"整个空气里都弥漫着腐烂的臭味,苍蝇成群飞舞,满脑子都是嗡嗡嗡的声音,赶都赶不走", 王久良回忆起当时在那些非法垃圾场的情景, "如果你不小心踩在垃圾上,会有酸臭的液体破裂而出,你是真心觉得'脚踏实地'也不安全,而且你会有一种随时都会陷下去的感觉"。

随着媒体的传播,《垃圾围城》在国内引起了轰动。纪录片展映一周年后,中国政府发起"绿篱行动",禁止进口有毒垃圾。在后续的回访中,王久良发现,2008年还堆积如山的垃圾场,如今已经消失了。

当初王久良在北京七环发现的一个非法垃圾处理场已经被市政府夷为平地。

"这里原来有一座'垃圾山',在过去十年里一直堆得很高,比电线杆还高," 王久良说, "2013年4月份,我再回来看的时候,这里已经是平地了。我很惊讶。"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垃圾都去哪儿了呢?为了寻求真相,自然大学研究员、80后女生陈立雯一纸状书将地方环保局告上了法庭。这是她第一次走进了公众的视野。中国的几个大城市——北京、郑州和上海——环保示威活动愈演愈烈,市政府迫于压力,不得不将垃圾运往郊区或偏远地区的垃圾掩埋场。但实际上,垃圾焚化厂才是绝大部分垃圾的最后"归属地"。垃圾焚烧后排放出大量有毒气体,对环境的影响不可估量,而这一点也正是陈立雯所担心的。

今年32岁的陈立雯,五年前从大学毕业以后便积极投身于环保事业。她注意到近年来中国民众对于垃圾污染非常关心,所以她便致力于垃圾处理的调查工作。

近四年来,中国的垃圾焚烧厂数量呈直线增长,这引起了陈立雯的持续关注。中国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曾经提出,到2015年,将垃圾焚烧处理率从12%提高至30%。相比之下,加拿大的垃圾焚烧比重只占到了5%。而且国际上其他国家全都没有建设新的、规模更大的垃圾焚化厂的计划。

表面上看,垃圾焚化对于政府官员来说是欺骗公众的完美方法。因为垃圾焚化厂不仅极大地节省了填埋空间,而且还可以进行能源再生产。"看起来,垃圾焚化是用现代的技术让垃圾'噌'地一下消失了。" 陈立雯说。

通过调查,陈立雯知道事实并非如此,而这也是她多次在全国范围内向各级环保局申请垃圾焚烧信息公开的原因。

2012年7月20日,陈立雯向广州市环保局提交垃圾焚烧项目信息公开申请。按照15个工作日内答复的要求,广州市环保局最迟应在8月10日回复。但直到一个月之后,陈立雯才收到了部分数据。陈立雯觉得她除了提起诉讼,没有别的选择。

陈立雯赢得了一审判决。广州越秀区法院一审判决广州市环保局答复逾期违法,而且应提供全面的环评报告。然而,这场胜诉也只是"面子工程"。尽管环保局的行为被裁定为违法,它也并未被强制要求提供剩下的环评、监测报告等信息。

无论是陈立雯还是王久良都没有被现实击倒,他们依然坚定地行进在环保维权之路上。王久良继续与垃圾"开战",推出了新的纪录片——《塑料王国》,披露各国废旧塑料进口到中国后,通过粗放的方式进行回收处理,从而引发了中国部分地区环境严重污染。陈立雯则继续对各级环保局施加压力,要求公开垃圾焚烧数据,保证信息真实透明。而且,她一直坚持在北京开展垃圾分类的试点教学,动员更多的北京市民参与环保活动。

中国的环保问题迫在眉睫,陈立雯和王久良都希望政府能够雷霆出击,整治环境污染。垃圾填埋、渗漏,毒化了土壤;垃圾焚烧,污染大气,让中国人民生活在"穹顶之下",饱受雾霾之苦。

然而,还有一种污染躲过了陈立雯和王久良的眼睛,偷偷侵蚀着中国的土地。地下水污染——垃圾中的毒液渗入地下,使地下水污染;污水灌溉毁了土地,而食用粮食的我们,无疑是在"饮鸩止渴"。


"我曾经发过誓:'淮河水一日不清,我就一日不停止呼吁。这不是我一个人的事,身后还有几千万百姓。' " -- 霍岱珊

请向下滚动,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由 Leif Zapf-Gilje 和 Mike Wallberg 联合报道
补充报道 谢玉娟

生长在淮河边的霍洪杰和霍敏捷兄弟俩从小目睹淮河水质由好变坏,长大后,两人分别在大城市里找到了体面的工作。然而,一通电话让他们匆忙地赶回了家。他们的父亲,霍岱珊,人称"淮河卫士", 在一次暗中调查淮河排污口的时候被身份不明的人打得鼻青脸肿。而这,早已不是第一次。

为了保护父亲的人身安全,兄弟俩辞去了外地的工作,子承父业加入了"淮河卫士"。"我知道这条路不好走,将来肯定得吃苦," 霍岱珊的小儿子霍敏捷说, "我一开始很难适应,但我想到我父亲做的是对得起天地良心、伟大的事,而且他需要更多的新鲜血液的加入[所以我就坚持下来了]。当然,他不会付我工资,但是我现在真心觉得我必须坚持不懈地为环保事业作斗争。" 他说。

中国政府治理淮河污染多年无所作为。霍岱珊清看清这一点后,环保成了他生命的全部。1994年,中国启动了淮河流域污染综合治理工程,直接将淮河治污提到国家的议事日程。1997年,中国有关部门发布报告称,淮河治污已取得初步成效。这让霍岱珊寒了心。"当我走在淮河边时,河水还是黑得像''墨汁"一样......河面上飘着密密麻麻的死鱼,臭气熏得人睁不开眼," 霍岱珊说, "治污根本没有达标,地方政府就是在糊弄人。我们必须把真实情况反映到中央去。" 他说。霍岱珊的母亲以及霍家18人都是因为癌症而去世的,正是如此,他一求证就求证到水里去了:到底是什么让年少时清澈见底的河水变成如今这般乌烟瘴气?"我最无法忍受的是淮河污染严重,导致两岸村民癌症高发。" 霍岱珊说。

"我们调查发现,淮河水域污染是源头,跟着整个生态系统都被破坏了,导致癌症高发。'癌症村'这个词就是这样来的。" 霍岱珊说道。

淮河流域有一亿六千五百万的常住人口,是重要的工业区,同时也是中国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2011年,政府公布的一份报告估计,淮河流域村庄的患癌率比周边城区高出四倍。

淮河"癌症村"并不是个别现象。2009年,中国著名调查记者邓飞根据公开资料制作了《中国癌症村地图》,标明了中国一百多个癌症村的具体地理位置。2013年,中国环保部在其发布的《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十二五"规划》中第一次使用了"癌症村"这一说法。

考虑到中国水污染现状,上述情景也只是九牛一毛。

据研究估计,中国31%的河水以及57%的地下水污染严重,已不适合饮用。未经处理的工业排放,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等,都是导致水质污染的罪魁祸首。


中国水资源污染


淮河流域的工业污染源为造纸,化工,纺织和食品这四大行业。上世纪80年代以来,初步兴起的工业给这片流域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但从那以后,淮河也一直被称为"中国最脏江河"。

2001年,霍岱珊的两个儿子正式加入了他的环保阵营。从那时起,治理淮河成为了霍家的"家族事业"。在媒体对霍家三父子的事迹进行报道后,慈善捐款纷至沓来,许多人甚至找上门来要求加入他们。直到2003年,霍岱珊才将"淮河卫士"作为一个环保组织正式注册。

2004年,淮河中上游突降暴雨。在洪水袭击下,淮河中上游及各支流水库不得不紧急开闸放水,大量污水进入相对水少的淮河干流,在淮河上形成一个长达150公里的污染团,从而造成了自1994年以来淮河干流上最大的污染事故。霍岱珊心灰意冷,甚至想过在淮河跳桥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但是当我从桥上往下看时,河水是黑的," 他说。,"连死都没有一块干净的地儿给我,我当时就醒悟过来,可不能就这么算了。"

千钧一发之际,霍岱珊放弃自杀念头,并下定决心要把"淮河卫士"做大做强。为此,他悉心设计了一套符专属"淮河卫士"的运营模式。"淮河卫士" 的志愿者通过与污染企业的谈判,要求企业将每天的排污量数据公布出来;他们不畏强权,积极与污染企业背后的政府势力斡旋;除此之外,他们还对淮河两岸的"癌症村"实施清洁饮水救助和医疗救助。

72岁的王子清是河南省沈丘县村民。生长于淮河边的老人目睹了无数村民因为癌症而过世,其中就包括他的至亲家人。

"我大哥和我弟弟都是得了食道癌死的,还有我叔叔。我们这100多人的大家族,有30个人是死于食道癌," 王子清说道, "我真不愿意提这事,一提就心酸"。

王子清是"癌症村"的受害者,但是"淮河卫士"的所作所为让老人重新燃起了信心。

"自从村东安装了'淮河卫士'的净水装置,得癌症的人少多了。但是村西的每家每户还在饱受癌症之苦。" 王子清说。

目前,"淮河卫士"已经在淮河沿岸的20余个村庄安装了净水装置,包括王子清所在的东孙楼村。每安装一个净水装置,就可以为700到800名村民解决清洁饮水问题。但霍岱珊认为,这些还远远不够。

日前,"淮河卫士"收到了日本政府所提供的13.5万美元的建设资金,将用于在淮河流域的10个村各安装一台生物净水装置。而这,都来源于"淮河卫士"近年来不懈的努力。

2007年,霍岱珊被评为"绿色中国年度人物"。2010年,他获得了号称亚洲的"诺贝尔奖"——拉蒙·麦格赛赛公共服务奖。霍岱珊的环保事业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各种奖项纷至沓来,而他的"淮河卫士"团队也越来越壮大。目前,"淮河卫士"的注册志愿者人数达到了1083人。

"淮河卫士"在控制工业污染排放上很有一套,而且,霍岱珊与国家环保部门建立的"环保直通车"是他引以为豪的。当他发现企业排污超标,会直接向环保部和当地政府汇报情况,并由他们及时迅速地展开调查、采取行动,如罚款、搬迁到指定工业园甚至是关闭污染企业等。举例来说,2001年,霍岱珊在调查"莲花味精"这一淮河排污大户时,甚至遭到了殴打。但近几年通过"淮河卫士"的深度参与,双方加强沟通、合作,该企业安装了完善的治污设施,大大减少了排污量。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淮河似乎恢复了一些往日的生机。但是,污染形势依然严峻,环保事业刻不容缓。许多企业为了躲避检查,在深夜偷偷将没有处理的污水直接排放。而且,大部分淮河流域的居民依然没有安全饮用水。

"淮河卫士"前路漫漫,霍家三父子依然坚守在环保事业的第一线。

"我们这一代自出生就生活在这片区域,我们没得选,"霍敏捷说道,"我在淮河边出生长大,这里的污染都是从上游流下来的,我们其实什么都没干。而且,我们也没钱搬到国外去住。没办法,这就是我们的命,但我相信人定胜天"。

中国梦


" 这些年,我一直心怀疑问:中国真的在走绿色环保道路吗?中国人民的环保意识是否觉醒?" -- 刘佩琪

请向下滚动,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由 Aurora Tejeida 报道
补充报道 杨小清

中国高速的经济发展推动了中产阶级的壮大,他们有一定的财富,青睐西方国家的消费习惯。然而,其消费模式的改变,给中国的环境甚至是全世界都带来巨大挑战。2013年,电影《小时代》上映。在这部颇受年轻人追捧、最终票房达到4.8亿元的影片里,中国社会当下的崇尚物质至上和消费主义的风气一览无遗。

在过去的六年里,刘佩琪专注于协助中国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制定公共政策,为城市、工商业发展和消费者提供具体的节能减排解决方案。这是怎样的一名女子——凭借一己之力改变了中国环境保护的现状?

刘佩琪认为,最大的挑战在于重塑中国中产阶级的消费观。她的目标是为日益增长的新兴中产阶打造一个可持续的、全新的理想生活方式,而不是菲茨杰拉德笔下盖茨比夜夜笙歌的奢华生活。而这些改变,其实都是日常生活中力所能及的小事,比如,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出行而不是私家车,使用节能灯等。

然而,中国国内消费却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2013年,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的报告内容显示,中国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消费市场。


中国消费报告


中国政府的政策旨在减少对出口的依赖、刺激国内消费,刘佩琪心知肚明也十分赞同。但她的愿望也很简单: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把对环境的伤害降到最低。经过深思熟虑,她认为只有一个绿色的中国才能成就一个健康的世界。所以,刘佩琪选择留在上海,开展她的环保事业。 刘佩琪出生于美国,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并拥有电子工程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的双学位。在她眼里,上海就相当于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硅谷——无数的新型企业和公司在这里诞生。而这,也是她选择搬到上海的原因。

2007年,刘佩琪在辞去上海一家风投公司首席运营官的职位后创建了JUCCCE——聚思(中美清洁能源合作组织)。而真正让她下定决心成立环保组织,还是2007年4月在中国举办的麻省理工学院中国未来能源论坛。作为论坛的主办者,她回忆道:"不管你信不信,那次论坛开启了中美政府官员间有关能源的首次公开对话。聚思,在那一刻诞生了。"

聚思有三大行动目标:推动中国在可持续能源、绿色城市化以及绿色消费的转变。自成立起,聚思已经培训了超过700名政府官员。除此之外,聚思每年都会举办四次清洁能源科技论坛,汇集来自政府、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领导人进行清洁能源的主题讨论;同时,聚思还携手超模和明星登上时尚杂志的封面以唤起公众对于绿色事业的关注。

聚思的工作方式听起来有些不切实际,但刘佩琪和中国政府决策层的良好互动却让"不可能"成为现实。用美国《时代》周刊的话来说,"Peggy有一本神奇的电话簿"。

"中国讲究'上行下效',这一点和西方国家不同……所以政府一号召,中国百姓都会响应。当然,我不否认任何事情都有例外。但你试想一下,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民众还很'听话',那你可以做的事情就很多了。"刘佩琪说。

对刘佩琪来说,改变根深蒂固的观念是最具挑战性的,这也是她将这个项目命名为"中国梦"的原因:"中国梦"不仅仅是国家的梦想,也是每一个中国公民个体的梦想。在她看来,"中国梦"是对"美国梦"的回应,应该融合中国传统价值观与现代城市现实——重新构想中国的繁荣愿景、重塑中国的消费观。从2010年起,聚思便积极推动该项目的实施,推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刘佩琪的"中国梦"旨在为日益增长的中产阶打造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共同建设宜居中国;而中国政府意在用"中国梦"提升民族自豪感,二者在本质上有很大区别。尽管中国雾霾严重、食品安全丑闻频发,但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刘佩琪觉得她的选择是值得的。"权衡利弊之后,我更愿意留在中国、留在上海,成为中国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她解释道。

"作为一名母亲,我不忍心看到我孩子每天戴着口罩去踢球、打网球,或者有时候他们想吃什么我也不敢让他们吃。但是,让他们留在中国学习中文,学习中国人为人处事的方法,我觉得对他们来说是无形的财富。所以,我哪儿也不去会。" 刘佩琪说。

"中国制造"的出口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力之一,但中国政府近年来一直试图将经济重心从出口转移到刺激国内消费上。但由于中国中产阶级的不断壮大,其收入增长与资源消费之间成正比会对环境带来无以复加的压力。尽管如此,刘佩琪依然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但关键是:中国人民的环保意识是否觉醒?或者说,中国人民能够在短时间内打赢这场环境"攻坚战"吗?

关于


2013年9月,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新闻学院和汕头长江新闻学院联合开展报道环保调研项目--中国的绿色守望者。

中国的新生代是中国经济奇迹的继承者,同时也是生存环境恶化的受害者。媒体对于中国环境污染的报道越来越广泛。但是,那些颠覆传统、放弃稳定的工作只是为了改善中国环境质量的年轻人却甚少获得关注。

"中国的绿色守望者"关注了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拼尽全力,为中国环保事业贡献光与热。由五名学生组成的报道小组前往中国采访调研,重点报道了中国的水资源污染,食品安全,野生动物保护,空气污染和垃圾处理等方面问题。通过文字、音频、影像、图片等方式,讲述了这样一批中国环保先锋的故事。

点击这里查看记者手记,了解更多幕后故事。


国际新闻报道项目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国际新闻报道项目"(International Reporting Program)旨在通过实地调研培养学生的新闻实务能力和技能。依托于UBC新闻学院,该项目为学生提供机会,报道当下发生的、尚未被挖掘的国际事务。自项目成立以来,已经和Toronto Star, The New York Times, CBC, PBS, AlJazeera English建立了合作关系。若想查看往期报道项目,请点击 www.internationalreporting.org.

致谢



报道团队


项目团队

执行制作人 - David Rummel
联合制作人 - Peter Klein, Kathryn Gretsinger
高级制作人 - Peter Herford, Dan McKinney
总编辑 - Kim Frank
网页设计 - Travis North
网页开发 - Tech Samurais
网页制作 - Chantelle Bellerichard

国际报道项目成员

Umbreen Butt
Britney Dennison
Allison Griner
Emma Smith
Aurora Tejeida
Jimmy Thomson
Carlos Tello
Katelyn Verstraten
Mike Wallberg
Leif Zapf-Gilje

汕头大学项目成员

谢玉娟
张真真
吴海燕
杨小清
林晓红
姚咏林
罗雅聪

指导老师

Kim Frank
Kathryn Gretsinger
Peter Herford
Peter Klein
Dan McKinney
David Rummel


信息来源


(自然保护区数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自然保护区分布图)
中国物种信息系统


食品安全丑闻

(中国可用耕地图)
FAO.ORG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关于中国污染耕地的引用文章)
《自然》杂志
《纽约时报》


垃圾之困

(垃圾污染数据)
[1] World Bank/ Daniel Hoornweg and Perinaz Bhada-Tata, March 2012, No. 15 What a Waste: A Global Review of Solid Waste Management. "In 2004, China surpassed the US as the world's largest waste generator. In 2030, China will likely produce twice as much municipal solid waste as the United States."
[1] Daniel Hoornweg and Perinaz Bhada-Tata. March 2012, No. 15 "What a Waste: A Global Review of Solid Waste Management." (P. 80) Index J shows amounts of individual waste per capita by country, with Canada producing far less than Canada, the U.S., and many European countries


(中国水资源污染比例数据)
中国水危机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中国梦

(中国消费数据)
China's consumer spending is growing at an average annual rate of 18 percent,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compared to 2.2 percent gain for the U.S (CNBC).

智能手机
China's smartphone market continues to grow; since passing North America to become the largest smartphone market in 2012, total shipments reached nearly 300 million units in 2013, and we forecast 400 million units in 2014 and double digit growth rates through 2016 (DisplaySearch Blog).


China will overtake the U.S. to become the world's largest consumer of wine by 2015, says Euromonitor. About 126 million cases of wine were sold in China in 2009. The country is currently the world's fastest growing market for wine consumption, with growth rates of around 20 percent annually in each year of the last decade. Sales of imported wines are growing faster than domestic brands (Wall Street Journal).

旅游
China is home to the world's fastest growing travel market. With 65 million outbound departures expected this year, the UN World Travel Organization estimates that there will be 100 million Chinese outbound trips by 2020 (CNBC).